一方烟火暖“夕阳”一日三餐,四季烟火,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。老年助餐服务不仅是老年人关心的“关键小事”,更是关乎千家万户的“民生大事”。看似普通的一顿饭,背后承载着的是民生期待。近年来,烟草行业单位主动作为、积极参与,或派驻村干部协调推动老年食堂建设,或协调社区及社会力量推动食堂稳定运行,或依托志愿服务团队加大对食堂运营的支持力度,从解决农村留守博业体育官网、高龄及失能老人“一餐热饭”问题入手,畅通养老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群众切实感受到“民生温度”。
一菜一汤品民生,一粥一饭见爱心。老年食堂成为一个融洽邻里关系、传递社会温度的重要平台。让我们聚焦老年食堂,感受“老有所养”的承诺在乡村社区稳稳落地的生动实践。
“阿婆,今天有您喜欢的肉丸!”3月28日,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园屿村负责给老人送餐的康孝诚来到陈玉兰家。只见他轻车熟路地支起小桌板,把餐盒的塑料盖掀开。餐盒中间是软糯的米饭,左边是蒸的大虾和新鲜肉丸,右边是清炒时蔬。陈玉兰的两个女儿远嫁外乡,她一个人住,行动不便,吃饭因此成了个大问题。自从老年食堂开设送餐服务后,她的午餐、晚餐才逐渐丰富起来。
近年来,随着《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》的实施,全国各地结合实际开办老年食堂,让像陈玉兰这样的老人能够吃到可口的“暖心餐”。
东海之滨的晨雾还未散尽,园屿村码头上已传来渔船归港的笛鸣。这个位于苍南县东南端的渔村,常年笼罩着咸湿的海风。在浪涛声声里,一座白墙黛瓦的二层小楼格外醒目。
“看到这个下坡,就差不多到园屿村了。”浙江省烟草专卖局(公司)派驻的驻村干部苏传航一边打着方向盘一边说。园屿村是个渔村,地势较低,需经过一段略显陡峭的水泥路才能到达。
苏传航说:“我刚到园屿村的时候,村里的主要道路全是土路,一到下雨天完全开不了车。村里老年人居多,他们行动尤其不方便。2023年,浙江省局(公司)帮扶援建园屿村,依托‘一路一堂’工程,将自然村道路进行拓宽硬化。”“一路一堂”中的“一路”指的就是这条水泥路,“一堂”就是笔者此行的目的地——老年食堂。
一进厨房,便看到三个忙碌的身影。56岁的“渔嫂”主厨曾姿金系着白色围裙,头戴白色厨师帽。在蒸腾的雾气中麻利地翻动着大锅铲。灶台上整整齐齐码着刚出笼的肉丸,肉香裹着芹菜的清新在厨房里漫开。“我也没想到自己能拿起锅铲为大家炒菜做饭。”她笑着往汤锅里撒了一把虾干。
“我每天早上7点钟到这来,忙到中午午餐结束。下午从两点忙到五点,事情虽多但时间固定。”曾姿金说。
园屿村由七个自然村组成,村民沿海岸聚居,人员较为分散。村子离县城较远,工作机会少,年轻人流失严重。很多老人身边没有人照顾,加上腿脚不便,日常买菜做饭都很困难。因此,援建老年食堂成了一个重要项目。
正午的阳光爬上老式木格窗,在老人陈玉兰的床前投下光斑。陈玉兰倚着靠枕,听着门外熟悉的电动小三轮的喇叭声和送餐员的脚步声,脸上洋溢着微笑。这是独属于她与送餐员康孝诚之间的默契。每天差不多这个时间,送餐员会准时将“一荤一素一海鲜一汤”的午餐从保温箱中拿出,送到老人手上。一份午餐只收老人3元,但有的老两口出于节俭,会选择两人同吃一份菜。考虑到这个情况,老年食堂决定,米饭管够,确保老人吃饱。除了陈玉兰,园屿村还有几位情况比较特殊的老人。送餐上门,送去的不仅是可口的饭菜,还有对老人情感上的关怀。
夕阳西下,暮色中的食堂渐渐安静下来,曾姿金擦净灶台,把明日要泡发的海带整齐码好。康孝诚整理着保温箱,将送餐用的电动小三轮归位。当最后一缕炊烟融入暮色,渔港的灯塔次第亮起。从食堂硬件设施升级到送餐上门,从道路硬化工程到建设旅游驿站丰富旅游业态,浙江省局(公司)对园屿村的帮扶清单还在不断丰富。在这片被东海浸润的土地上,暖心食堂不仅盛着热气腾腾的饭菜,更盛着老有所依的幸福时光。
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这座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小城里,有一条不起眼却充满温馨的街道。自今年1月1日起,在这条街道的一隅,城区的老人们有了一个好去处——暖心食堂。食堂是一个提供餐食的地方,也是一座桥梁,连接着社区的温情与老人的心,让幸福的味道在每一次用餐时悄然弥漫。
家住城区的李奶奶,今年逾八旬,平日里总是笑眯眯的。她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,只有她和老伴相依为命。随着年龄增长,做饭成了她越来越力不从心的事情。每当闻着邻居家饭菜飘香,李奶奶的眼神中总流露出一丝羡慕与无奈。这样的情况,在城区并不少见。许多老人面临同样的困境:行动不便、烹饪能力下降、孤独感加剧……吃饭,这一看似简单的事情,却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。
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遂川县烟草专卖局(分公司)主动伸出援手,与城区携手合作,共同策划推出建设暖心食堂的项目。这一举措,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实践,旨在解决老年人就餐的难题,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。
暖心食堂自运营以来,迅速成为社区一道风景线。食堂位于社区活动中心一楼,环境干净整洁,桌椅摆放得井井有条。每到午餐时间,这里便热闹非凡,老人们或结伴而来,或由志愿者接送,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。食堂提供的菜品丰富多样,既有适合老年人消化吸收的清淡菜肴,也有兼顾口味的家常美味,每一道菜都是用心烹制的,确保营养均衡、味道可口。
最让李奶奶难忘的是2月底食堂为她举办的一次小型生日宴。那天,当李奶奶像往常一样走进食堂时,迎接她的除了日常的饭菜香,还有满屋的气球、彩带和温馨的祝福声。原来,食堂的工作人员在登记老人信息时注意到李奶奶的生日,便悄悄筹备了这场惊喜。那一刻,李奶奶的眼眶湿润了,她紧紧握住食堂负责人的手,激动地说:“这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。谢谢你们,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”
暖心食堂也是一个促进邻里交流、增进情感的平台。在这里,老人们可以边吃边聊,分享彼此的故事,排解内心的孤独。食堂还定期举办健康讲座、手工艺制作等活动,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,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多彩。
随着时间推移,暖心食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,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进来,捐赠物资、参与志愿服务,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。遂川烟草更是将这一项目作为长期公益计划,不断优化服务,确保食堂能够长久运营下去,惠及更多老人。
为办好老年食堂,天津市宁河区烟草专卖局(有限公司)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发挥志愿服务团队力量,用行动为食堂建设添彩。
老年食堂筹备初期,工作千头万绪,从场地规划到设备安置,每一步都需精准考量。宁河区局(有限公司)的志愿者们利用业余时间,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积极投身其中。精通建筑设计的主动跑到社区,与工作人员一同勘察场地,根据老年群体特点,反复斟酌食堂布局。哪里设置打饭窗口最为便捷,通道如何规划才能保障老人安全,桌椅怎样摆放既舒适又利于交流,这些细节都在志愿者的调研中有了答案。熟悉后勤采购的利用业余时间,奔波于各大市场,货比三家,为食堂挑选性价比高且质量可靠的厨房用具。锅碗瓢盆、炉灶蒸笼,一件件器具汇聚到老年食堂,确保食堂顺利开张。
食堂营业后,志愿者更是一道温暖的风景线。每日清晨,天还未大亮,志愿者就赶到食堂,系上围裙,熟练地洗菜、切菜,为大厨备好食材。开饭时分,他们手持饭勺,笑容满面地为老人盛上热气腾腾的饭菜,耐心询问每一位老人的口味偏好,尽力满足需求。遇到坐轮椅的老人,志愿者第一时间将饭菜端到他们面前。用餐之余,志愿者陪老人唠家常,听老人讲述往昔岁月,分享生活中的趣事,逗得老人开怀大笑。对那些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而言,志愿者的陪伴填补了亲情的空缺,让食堂不仅是饱腹之地,更是心灵慰藉之所。
深知老人也渴望有丰富的精神世界,志愿者们便精心策划各类活动。在午后的闲暇时光,他们利用业余时间,带着投影仪、音响设备来到食堂,为老人播放《地道战》《刘三姐》等经典老电影。逢年过节,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,书写饱含祝福的春联、福字送给老人;手工达人带领老人们折纸、编织,制作出一个个精巧的小工艺品,活动室里满是欢声笑语。这些活动让老年食堂成为社区老人向往的欢乐家园。
“大爷、大娘,咱们准备开饭了。今天有新鲜水果,大家随吃随取!”3月23日,中午,山东省寿光市桂河二村老年食堂内饭菜飘香,老人们陆续来到食堂。在寿光市烟草专卖局(营销部)志愿者的引导下,老人陆续坐好,拉着家常等待开饭。每天,这里会有近50位老人就餐。除了一顿美味的家常菜,更吸引他们的是老年食堂的延伸服务——“夕阳学堂”。
临近饭点,老年食堂里传出京剧《定军山》的高亢唱腔。“很多老人每天来这里学京剧,我们邀请了京剧老师教一些经典剧目,休息日我们也会来帮忙组织活动。”寿光市局(营销部)志愿者孟玉森介绍。
周一教京剧,周二教太极拳,周三书画练习……老年食堂公告栏上张贴着一张“夕阳学堂”课程表,课程丰富多彩。
“每天来吃饭就像是聚会一样,大家一起吃饭、聊天还能免费学习,生活越来越有意思了。”村民李老太说。除了菜肴讲究营养搭配,寿光市局(营销部)的志愿者还根据老人的需求开设了养生保健、书画摄影、戏曲舞蹈等多个课程。
“小吕,麻烦你帮我买点蛋糕回来,今天小孙女回家来看我。”收到老人孙明刚的短信后,寿光市局(营销部)志愿者吕梦瑶驱车前往8公里外的稻田镇。去年10月份,老年食堂推出“帮买买”惠民项目,该市局(营销部)选派青年员工组成了两个志愿小组,利用周末时间解决老人购物难的问题。
“老人的需求各不相同,有日常用品和蔬菜水果,也有热水壶、老花镜、拐杖等,还有血糖仪、血压计、感冒药等应急物资,我们都会尽力满足老人的需求。”志愿者于逢洋边看采购清单边介绍说。
“今年我们还在全村推出了‘五位一体’助老行动。”寿光市局(营销部)党总支、局长、经理毛东伟介绍说,他们在村里开展定期走访独居老人的“探亲”行动,宣传养老知识的“同行”行动,定期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卫生整理的“共洁”行动,提供血压、血糖免费测量的“康健”行动,智能手机教学的“有为”行动。
3月24日,天刚蒙蒙亮,张大姐就蹬着三轮车往社区食堂赶。车上的青菜是刚刚摘的,是她特意给食堂留的“头茬鲜”。“老李叔就好这口清炒菜心,我得赶早送来。”张大姐笑着说。在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绥山社区绥心食堂,这样的暖心画面经常上演。
“以前卖菜要赶早市,现在抬脚送到食堂就行。”菜农老王数着刚结的菜钱说。在沙湾区烟草专卖局(分公司)的牵线搭桥下,周边几个村的菜地都和食堂签了“直供约”。如今,地里刚摘的黄瓜,晌午就能变成食堂的凉拌菜。
73岁的刘奶奶是绥心食堂的“忠粉”,她掰着手指头说:“春天吃嘉农的嫩豌豆,夏天有谭坝的西瓜。以前凑合着吃饭,现在顿顿有热乎菜,幸福得很。”
2023年初春走访的一次经历,让沙湾区局(分公司)办公室主任姜萍印象深刻——78岁的张婆婆用颤巍巍的手端着已经半凉的稀饭,桌上放着咸菜。
经摸底发现,全社区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占比超四成,“冷锅冷灶”是常有的事。“一个人做饭,不是煮一锅吃三天,就是咸菜配白粥。”有的子女常年在外打工,有的老伴去世后不愿意离开老家,有的腿脚不便为一日三餐发愁……
“必须让老人吃上热乎饭!”在乐山市烟草专卖局(公司)的支持下,沙湾区局(分公司)主动参与了社区食堂建设项目。
粉刷墙面、铺上防滑地砖,装上带扶手的餐桌;电饭煲、燃气灶一应俱全,墙上贴出每周食谱:周一萝卜炖肉、周二豆腐烧鱼……走进厨房,系着蓝围裙的王大厨在忙活着。这位从饭店退休的老师傅成了食堂的“镇店宝”,他慢火熬的高汤,成了老人们的心头好。
“现在顿顿两荤一素,米饭软和,菜少油盐,比自己做得有营养多了。”老人陈德全边说边把饭盒递给志愿者,“这份帮我捎给邻居老张,他风湿病犯了出不了门。”
午后两点的食堂最是热闹。八仙桌拼成的“楚河汉界”边上总围着一群“棋痴”。“以前在家无聊,只能靠看电视打发时间。现在来到食堂,到处都是笑脸。”独居多年的陈婆婆说,现在她认了三个“食堂姐妹”,四人还组了一个“夕阳走秀队”。
食堂角落的“心愿墙”上贴满花花绿绿的纸条。“想吃荞麦面”“想学用手机挂号看病”……这些心愿,沙湾烟草认真对待,组织志愿者带着老人逐个实现小心愿——有时请医生来进行免费体检,有时宣传防小妙招。
食堂开设一年多,沙湾烟草还帮食堂解决了消毒设备陈旧、消防设施缺乏等问题,并在食堂设置了“便民服务专区”,放置“烟火火”党建联盟提供的雨伞、充电线、纸杯等便民物品,方便就餐老人取用。
暮色渐浓,食堂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这里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,有的只是“土豆烧得软烂些”“说话大声些”。沙湾烟草认为,为民服务就是要把每位老人“鸡毛蒜皮”的小事当成顶要紧的事来办。
我今年75岁了,是我们这里老年食堂的常客。2023年11月,我们社区开办了老年食堂,我是第一批顾客。到点儿来吃饭,价格便宜,种类也多,有菜有肉,看着就很有食欲,一日三餐这个头等大事终于不用操心了。儿女们也不用再为我安全用电用燃气的问题担心了。
经常去食堂吃饭,我还认识了一些朋友,大家拉拉家常,吃饭也不孤单,不知不觉吃得也多了。有了老年食堂,吃饭从一件“发愁”的事儿变成了一件让人“享受”的事儿。我打心眼儿里感谢这样的好政策,让我们享受到了贴心的养老服务。
我是独生子,平时工作比较忙。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,一日三餐成了我最牵挂的事情。老年食堂办成后,这个难题迎刃而解。老年食堂里的饭菜营养均衡,控制油、盐、糖的用量,粗粮细粮合理搭配,荤素菜也安排得比较合理,符合老年人的口味。食堂在食材采购上严格把关,新鲜卫生。吃着这样的饭菜,我们子女也放心。现在,他们吃完饭就可以去散步,和老友下棋,尽情享受悠闲的晚年时光。真心希望老年食堂能越办越好,让更多老人受益,享受幸福晚年时光。
我们村位于秦巴山区腹地,村里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占四成,大部分老人的一日三餐得不到保障。2021年11月,我们村成为国烟定点帮扶村。第一时间,村里就开始建长者食堂,让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理想照进了现实。这半亩方塘般的食堂,不仅提供热腾腾的饭菜,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庄的生态。许多留守老人主动当起帮厨;在外打工的子女每月准时给食堂转账;墙上“今日血压监测”的登记表、风雨无阻的送餐车,织成细密的守护网守护老人健康。村里老人脸上的笑容也变多了。